我省出臺多項舉措 加快鍛造高素質產業工人大軍
江蘇工人報訊 為深入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,加快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產業工人,近日,省總工會、省教育廳、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《加快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產業工人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簡稱《措施》),全方位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。
《措施》聚焦“思想引領、技能形成、職業發展”三大關鍵環節,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。《措施》要求推進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,著力培養德技雙馨的產業生力軍。一是構建大思政課格局。將勞模精神、勞動精神、工匠精神全面融入大中小學教育教學,通過選聘勞模工匠擔任兼職導師、開設“勞模工匠大講堂”等方式,讓工匠精神浸潤校園。計劃三年內實現高校勞模工匠導師、中小學勞模工匠兼職輔導員全覆蓋。二是加強勞動教育實踐。明確各學段勞動教育課時學分要求,并將工匠學院、勞模創新工作室、企業車間等場所打造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,組織學生開展職業體驗。三是深化“勞模工匠進校園 思政教師進企業”工作。建立“勞模工匠進校園”常態化機制,推動思政教師進企業參與生產實踐,促進雙向融合。同時,實施青年產業工人“青馬工程”,聯合高校每年培訓不少于1000人次,強化政治引領。
面對產業升級,《措施》著力構建銜接產業需求的技能培育生態。一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。深化產教融合、職普融通,根據產業結構適度超前布局專業,計劃建設50個左右現代產業學院、30個省級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和50個省級實習實訓基地。二是構建工匠培育傳承體系。支持勞模工匠參與教學,將新技術、新工藝引入課堂。加快工匠學院體系建設,推廣現代學徒制和“名師帶高徒”,促進技藝傳承。三是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。強化校企合作,組建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聯盟,開展“勞模工匠助企行”專項行動,服務企業技術革新。同時,深入推進數字技能提升行動。四是促進知識學歷雙提升。鼓勵高校擴大產業工人招生規模,實施“求學圓夢行動”,全省工會每年助力不少于5萬名一線職工提升學歷技能。
為打破成長“天花板”,《措施》致力于拓寬產業工人發展空間。一是吸引青年加入。實施“萬企進校園計劃”等就業服務,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、就業、職稱評聘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,提升職業吸引力。二是暢通向上通道。健全“新八級工”職業技能等級制度,支持企業面向產業鏈上下游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。加快推進特級技師、首席技師評聘,暢通高技能人才向技術或管理崗位流動渠道,并在省級表彰中予以傾斜。三是貫通橫向機制。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“人人持證”,鼓勵將職業技能證書存入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,與學歷教育學分轉換互認,支持產業工人多元發展。
該《措施》的系統實施,將有力推動江蘇省產業工人隊伍規模、結構和素質與現代產業發展需求更加匹配,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。(王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