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植“改善文化”沃土 結出“產改”豐碩成果
江蘇工人報訊 近日,江蘇雙環齒輪有限公司職工葛成山申報的“一種新能源汽車電機軸螺紋銑槽后毛刺去除裝置及加工方法”成功入選2025年度全省職工十大先進操作法,這一榮譽不僅是葛成山個人創新能力的體現,更是雙環齒輪有限公司深耕“改善文化”、扎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結出的又一碩果。
走進雙環齒輪的生產車間,走廊、立柱上隨處可見的改善案例、改善之星展示,構成了獨特的“改善文化長廊”。“微小優化也是創新、崗位改進皆有價值”的理念在這里已深入人心。公司工會負責人介紹,他們將“改善文化”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產改的重要抓手,著力從文化、能力、平臺三個維度,塑造“人人渴望改進、個個主動優化”的行為自覺。
文化浸潤,讓“人人想改”。公司倡導“每天進步一點”的“1.01的365次方”思維,鼓勵職工從崗位細微處入手,將創新改善內化為工作習慣和思維模式。
“五鷹”培育,讓“人人會改”。針對從“校園”到“決策層”不同階段職工的成長需求,公司量身打造“雛鷹”“飛鷹”“精鷹”“雄鷹”“雙環鷹”培育計劃,系統提升全員改善創新能力。2024年以來,開設“五鷹”培訓5期計200余人次,實現關鍵崗位培訓全覆蓋。
平臺支撐,讓“人人能改”。便捷的“掃碼提案”系統讓職工隨時可提交改善想法;常態化的“質量月”“金點子之星評選”等活動把改善融入日常;以“朱玉庭勞模創新工作室”為龍頭的攻堅團隊,則對有價值的“好點子”進行深度挖掘和孵化,并明確“點子提出人”為第一發明人,保障職工創新權益。2024年,職工累計提交改善提案1100多條,采納率高達70%。
葛成山的獲獎操作法,正是誕生于這片“改善文化”的沃土。他的這項創新,有效解決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加工中的去毛刺難題,顯著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。這正是雙環齒輪“改善文化”強調的“立足崗位、小處著手、創造價值”的生動實踐。
在雙環齒輪,改善創新不僅有氛圍、有平臺,更有實實在在的激勵。公司構建了完善的激勵機制,設立“董事長特殊貢獻獎”“最佳改善獎”等,對優秀改善提案、創新成果和專利給予重獎,個人最高獎勵可達20萬元。同時,深化“能級工資”改革,將職工技能等級、創新貢獻與薪酬待遇直接掛鉤,鮮明樹立“技高者多得、創新者受益”的價值導向。
“改善文化”的深耕,為雙環齒輪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能。近八年來,企業累計完成關鍵技術攻關98項,獲國家專利100多項,年均孵化“五小”創新成果超7000多項。更重要的是,培育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、懂技術會創新、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,累計培育技術骨干120余名,多人獲得高級技師職稱及省五一勞動獎章。
葛成山的脫穎而出,是雙環齒輪“改善文化”滋養下廣大職工技能提升、崗位建功的一個縮影。淮安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繼續推廣雙環齒輪的經驗,引導更多企業厚植改善文化,激發職工創新潛能,為發展新質生產力、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,推動產改工作不斷走深走實。(陳進元 萬艾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