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市總工會探索“幫扶+慈善”協同機制破解職工急難愁盼
一、推薦理由
淮安市總工會創新實踐“四個銜接”工作模式,推動工會幫扶與慈善救助深度融合。通過建立聯席會商機制,有效爭取社會資源;以“梯度救助”與“靶向幫扶”分層覆蓋不同困難群體,實現救助精準匹配;打造特色幫扶服務項目品牌,不斷拓展豐富幫扶內容;整合工會組織優勢與慈善資源優勢,設立專項基金提升救助效能。“幫扶+慈善”協同機制為困難職工保障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,有效破解了職工急難愁盼。
二、案例情況
一是圍繞機制銜接,搭建“精準+高效”工作體系。與市慈善總會建立常態化溝通會商機制,定期召開救助幫扶聯席會議。雙方深入分析困難職工在生活、醫療、教育等方面的需求,針對不同救助對象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,確保救助精準有效。聯合開展“同心向善慈潤淮安”專項行動,構建困難群眾信息與慈善救助資源轉介聯動機制。工會通過基層組織網絡精準識別困難職工,建立動態檔案并推送需求清單至慈善組織;慈善組織快速匹配公益資源,形成信息互通、雙向發力的救助格局。
二是圍繞對象銜接,規范“兜底+擴面”群體分層。在服務對象上,強化分層分類管理,摒棄救助對象簡單疊加的模式,以“梯度救助”與“靶向幫扶”相結合,提升困難幫扶的精準性。以兜底保障為基礎,根據困難職工群體的差異化需求,優化“供需匹配”。對建檔困難職工的個人自付費用,給予不同比例的兜底補助和封頂救助,補充專項救助;對未納入工會建檔的低收入困難職工家庭,開展精準認定,由“工會+慈善”項目先行保障。通過建立健全多維貧困識別、分層分級干預等長效機制,精準實施六大救助工程,形成科學的“梯度救助”格局。
三是圍繞項目銜接,豐富“物質+服務”幫扶內容。2025年5月,與市慈善總會達成合作,共同打造“善學”“善業”“善居”“善醫”“善領”“善解”六大工程,構建“學無憂、業無憂、居無憂、病有助、夢有圓、心有解”的“三無三有”特色幫扶品牌,全方位保障困難群眾的學習、就業、居住、醫療等需求。在就業幫扶上,工會提供崗位信息與技能培訓,慈善組織給予創業資金和指導;在醫療救助上,工會負責資格審核,慈善組織籌集資金、對接醫療資源,推出“健康守護計劃”;在助學上協同發力,將困難職工家庭子女納入教育資助,工會開展“金秋助學”,慈善組織提供課外輔導資源。
四是圍繞優勢銜接,匯聚“關注+支持”工作資源。市總工會發揮政治優勢,通過主題宣講等活動宣傳幫扶政策、典型案例,講述困難職工脫困故事,展示合作成果,提升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,并發出慈善捐款倡議,凝聚社會力量。慈善組織則憑借靈活機制和多元渠道,在職工突發困難時快速響應,匯聚豐富資源。雙方探索形成“雙輪驅動”模式,整合工會資金、慈善資金及社會捐贈,在市慈善總會設立“關愛困難職工”專項基金,近年來,籌資500多萬元。自2023年起,該基金已惠及1145人次困難職工,構建起工會保基本、慈善提效能的綜合救助服務格局,顯著增強了困難職工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(現場認證:省總工會權益保障部 黃 炎,審核:莊 誠)